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因,轮状病毒性肠炎也称为秋季腹泻。本病流行广泛,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起病较急,一般先有呕吐,继而腹泻,患儿低或中度发热,常有轻度腹痛、肌痛及头痛等。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约3-8天。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不会遗传
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
肠
呕吐、腹泻、发热、腹痛等
感染轮状病毒
血常规、生化检查、心肌酶检测、心电图、大便检查、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
本病是自限性疾病,但可因严重的呕吐、腹泻而导致患儿死亡,症状重的患儿请及时就医。
1、本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型: (1)轻型:不发热,大便每日6次以内,无脱水,自身症状轻; (2)中型:无发热或轻度发热,腹泻每日10 次左右,多有呕吐、烦渴,中度脱水,腓肠肌痉挛,脉搏稍快,血压下降,病程3-5日; (3)重型:吐泻频繁,大便每日数十次,重度脱水伴酸中毒,血压下降,肢端发凉,病程5-7日。 2、按照致病的的轮状病毒种类,又可分成: (1)A组:最常见,常导致婴幼儿腹泻。 (2)B组:感染者多为成人。 (3)C组:亦主要侵袭儿童。
患者及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许多家畜、家禽可携带轮状病毒,是人类潜在的传染源。
1、粪-口传播为主要途径,粪便中的病原体污染食物,部分患儿饭前便后不洗手,使得粪便中的病原体经口进入人体。 2、也可通过气溶胶、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可存在于患儿咽部分泌物或空气中,人群吸入后被感染。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本病多发于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本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可粪-口途径、也可通过气溶胶、呼吸道传播进入人体,感染轮状病毒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侵入病毒的数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也取决于患儿的生理特征,当机体发生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容易感染并发病。
轮状病毒胃肠炎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肠道的吸收功能障碍,并非肠道分泌功能。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在肠道,一般不侵入全身。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病毒可在上皮细胞胞浆中复制,使绒毛变短变钝,细胞变形,出现空泡,继而坏死,致使小肠消化吸收蔗糖、乳糖的能力下降,D-木糖吸收不佳,同时葡萄糖协同促进钠转运功能亦受到影响,从而使小肠吸收葡萄糖及钠的能力下降,亦影响氯的吸收。导致患病儿童大便中钠及氯化物的浓度可比正常高2-4倍,使水分大量积聚于肠腔内,导致腹泻及呕吐。乳糖下降到结肠被细菌分解后,进一步增高了渗透压使症状加重。大量的吐、泻丢失水及电解质,导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本病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部分患病儿童出现流涕、轻咳等症状。
潜伏期2-3日。起病较急,一般先有呕吐,继而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有酸臭味。患儿低或中度发热,高热者少,常有轻度腹痛、肌痛及头痛等。部分患病儿童出现流涕、轻咳等症状。发热及呕吐多在2-3日后消失,但腹泻可持续3-5日或1周,少数可达2周。轻症患病儿童多见,偶有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并可导致死亡。
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有的患儿可表现为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选择感染科就诊即可,儿童患者也可选择儿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儿就医前家属应做好外出的准备工作,携带充足的饮水以及食物等。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孩子都有哪些异常表现? 2、这些症状是何时发现的?是否有加重的情况? 3、近期是否有过不洁饮食、外出吃饭的经历? 4、是否接触过有类似表现的病人?身边有人出现类似情况吗? 5、出现症状之后进行过治疗吗?效果如何?
1、这个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这个疾病严重吗?能治好吗? 3、这个疾病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您推荐哪些? 4、这个疾病会传染给别人吗? 5、治疗后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6、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吗? 7、饮食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吗?
当患儿出现原因不明的呕吐、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通过大便检查、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对病原体进行检查,还可以通过血常规、生化检查、心肌酶检测、心电图等了解患儿心、肝、肾等脏器以及全身电解质、酸碱平衡是否正常。
1、大便检查 以电镜或免疫电镜对粪便标本进行检查,直接寻找病毒颗粒,还可见脂肪球以及少量白细胞。 2、病毒抗原检测 用补体结合、ELISA法、免疫斑点技术及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等方法检查病毒抗原,可检测出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 3、病毒核酸检测 以粪便标本粗提RNA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上电泳,轮状病毒RNA有11个片段,A、B、C组轮状病毒各不相同,可依据电泳图像鉴别并确定其组别。此外可用斑点杂交及PCR扩增法检查吐、泻物标本中的病毒核酸。 4、血常规 可通过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是否增加了解患儿患病情况。 5、生化检查 可通过血生化了解患儿的肝肾功能是否异常,同时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儿体内电解质、酸碱平衡是否正常。 6、心肌酶检测 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心肌酶是否升高。
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了解患儿心脏的受损情况,是否出现心肌炎等疾病。
医生询问患儿腹泻、呕吐出现的情况,严重程度以及病情变化,同时考虑当时的季节、当地病例的出现情况以及患儿是否有流行区的旅游经历,结合大便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本病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吐泻严重者禁食,再逐步恢复饮食。症状较轻的患儿选择口服补液即可。脱水严重者应通过静脉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补钾、补锌。可以选择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以及止吐药缓解患儿症状。
1、及时补充水分,症状较轻的患儿选择口服补液即可,脱水严重者应通过静脉补液,具体的补液方式、补液量与患者的病情有关,请以医嘱为准。 2、注意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补钾、锌、钙等元素。
1、蒙脱石散 可作为肠黏膜保护剂用于本病的治疗。蒙脱石散可均匀覆盖在肠道黏膜上持续6小时,能吸附各种致病因子,从而改善症状。 2、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地衣芽胞杆菌等亦有一定疗效。 3、止吐药物 当患儿呕吐症状严重时可以选择止吐药物缓解患儿的呕吐症状,可选择苯海拉明、昂丹司琼等。
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地衣芽胞杆菌、苯海拉明、昂丹司琼。
本病通常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一般为2-4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通常数日后症状可逐步消失,通常无后遗症。少数重症感染未经及时治疗的患儿,可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死亡。
1、本病会引起患儿腹泻、呕吐等,影响患儿日常生活,且有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2、少数重症患儿可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死亡。
本病是自限性疾病,患儿的症状可自行缓解。
本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患儿通常症状可消失,生活恢复正常。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帮助身体恢复。同时做好个人的卫生工作,饭前便后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家属应教导儿童不要舔、吸手指或生活物品。
1、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导患儿不要舔、吸手指、玩具等。 2、不要随地大便,做好粪便的处理工作。 3、保持室内卫生,及时清洗生活用具。 4、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不要过度劳累。 5、保持心情舒畅,及时排解压力。
吐泻严重的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先禁食,后逐步恢复饮食。恢复饮食后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对消化道产生刺激,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喝水,均衡饮食,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
1、清淡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可以选择粥类作为主食。 2、可以将食材做成汤食用,有利于消化的同时还能摄入水分。 3、每日保证足量的水摄入,避免脱水的发生。 4、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
1、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等食物温度适宜再食用。 2、少吃油腻、高糖的食物。 3、不饮酒。 4、避免暴饮暴食。
以下措施可降低本病发病风险。 1、重视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尽量不去不正规的餐馆进食。 2、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做好粪便管理。 3、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免疫物质,故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得到一定保护。 4、有效的预防措施为自动免疫,口服多价减毒活疫苗可能取得良效,但仍在试用阶段,可以咨询专业的医生。 5、在秋季等疾病流行季节,减少外出,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目前的疫苗为多价减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