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处东径101°39′—102°42′,北纬35°48′—36°17′,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南临黄河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黄南州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湟中县和海南州贵德县毗邻,北与平安县、乐都县相连,东西长98.5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约合411万亩。临(夏)平(安)公路、乐(都)化(隆)公路和正在修建的阿(岱)赛(尔龙)公路、扎(巴)哈 (湟源哈城)公路、平(安)阿(岱)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巴(燕)官(民和官亭)公路贯穿县境。黄河沿县境南缘自西向东流过,流程达168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1884—4481米,相对高差2600.7米,县政府所在地巴燕镇海拔2840米。化隆县地形复杂,境内崇山密布,峻岭相连。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89天,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无霜期89天,境内冬季多风,干旱、冰雹自然灾害频繁。
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辖19个乡镇、2个管委会、36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3.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9万人,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其中回族占52.5%,藏族占21.3%,汉族占21.2%,撒拉族占5%,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15.5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54.2万亩,人均耕地2.3亩。草场总面积25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44%。主要工业产品有铝锭、碳化硅、矿泉水、镍等,主要生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籽等作物。
化隆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矿点有63处,主要有镍、铜、金、铬、铁、钴、铝、铂、煤、石墨、磷、石灰岩、大理石、泥灰岩、粘土、石膏、云母、莹石、重晶石等22个矿种,已开采的有镍、黄金、玄武岩、石英石等,其他资源均待开发利用。境内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流程达168公里,年平均流量662平方米/秒,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床窄,落差大,有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国家规划修建的黄河上游13座大中型水电站中,化隆县境内有7座,其中大型电站3座。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开始发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的公伯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于10月份开始发电,直岗拉卡、康杨、苏只、黄丰等水电站已动工修建。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数百座藏传佛教寺院和清真寺各具特色。其中夏琼寺始建于134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少年学经之地,是青海省最古老的四大寺院之一。该寺地势险要,宏伟壮观,乾隆皇帝曾敕赐紫匾。旦斗寺建于宋乾德年(公元966年),是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地,在藏传佛教史占有重要位置。该寺周围石壁高耸,佛殿大都建于峭壁之中,其景色十分雄浑壮观。阿河滩清真寺建于公元1780年,门前照壁、牌坊、唤醒楼建筑在省内极为罕见;八宝山、马阴山、毛洞山是优美的自然风景区;李家峡湖光山色、景色迷人,在这里可乘船游览松巴峡(小三峡),也可乘船直达贵德县;公伯峡、积石峡石峰突兀,水流湍急。河群峡中丹霞地貌千姿百态,甚为奇观.
基本概况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南部。东经101°39′-102°42′、北纬35°48′-36°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图17′。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南临黄河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湟中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毗邻,北与平安县、乐都县相连。东西长98.5千米,南北宽48.5千米,总面积2740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以回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52%,还有藏族、汉族、撒拉族等12个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距行署驻地75千米。邮编:810900。代码:632127。区号:0972。拼音:Hualong Huizu Zizhixian。
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县境西南部和南部,境内呈11条沟谷均有大小不等的水系向南注入黄河。属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年均温2.2℃,年降水量470毫米。
行政区划
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县划分为4个区,辖1个市、25个乡,48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一区辖巴燕市、加合乡、拉干乡、金家庄乡、谢家滩乡、查主乡、科沿沟乡、塔白尔乡;二区辖牙路乎乡、拉木乡、德恒伦乡、阿什努乡;三区辖多巴乡、群科乡、舍仁乡、梅加乡、昂思多乡、德加乡、二塘乡、若力尕乡;四区辖扎巴乡、拉曲乡、黑城乡、查甫乡、支扎乡、下扎巴乡。
1996年底,全县辖巴燕、群科、甘都3个镇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谢家滩、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石大仓、初麻13个乡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个藏族乡,共有368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5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37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巴燕镇 19383 群科镇 22440 甘都镇 21899 牙什尕乡 8846 支扎藏族乡 2745 雄先藏族乡 6255 查甫藏族乡 6697 扎巴乡 11270 黑城乡 14047 昂思多乡 10616 德加乡 9159 二塘乡 10896 加合乡 14708 谢家滩乡 7324 德恒隆乡 13158 沙连堡乡 6148 阿什努乡 5310 石大仓乡 6678 初麻乡 6325 金源藏族乡 6056 塔加藏族乡 3746。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号文批复: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
2001年底,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8个乡、5个民族乡,1个居委会、368个村(牧)委会。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8个乡、5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支扎藏族乡、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德加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2006年8月,撤销德加乡,并入昂思多镇;撤销支扎藏族乡,并入雄先藏族乡。
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7个乡、4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历史沿革
化隆回族自治县古为羌地,西汉时属晋城郡,东汉属西平郡,公元335年(晋咸康元年),在今群科镇筑黄河城,并在今民和、化隆两县交界地区置黄河郡,管辖今化隆全境及黄河南岸部分地区(治黄河城),北魏时在今群科镇古城置石城县,辖今化隆县西部地区,并在化隆东部置广威县(治今化隆县甘都镇),西魏改石城县为化隆县,隶湟河郡。经隋、唐、宋、元、明、清更名改隶。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受青海马家军统治。1929年(民国十八年)青海建省时更名巴燕县,归青海省辖,1931年(民国二十年)改为化隆县。1953年改设化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基础设施
全县交通通信便利,城乡公路四通八达。黄河上游青海段13座大中型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电站中,县内就有7座。
社会经济
农牧经济
农业分川水、浅山、脑山农耕区,全县总人口2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91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53.95万亩,人均耕地2.46亩(2009年数据)。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青稞、豌豆、马铃薯等,已形成粮油、畜牧业、果品蔬菜生产基地。1997年粮食产量达到7309万公斤,油料产量达到605万公斤。畜牧业是该县的优势产业,全县草场面积258万亩,牛羊饲养量42万头只。
化隆回族自治县农业紧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强化农业基础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市场要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8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81.6元,占19.4%。
2009年,全县完成各类作物播种面积53.9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26.75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5.5万亩,种植蔬菜0.55万亩,种植其他作物1.15万亩。
工业经济
工业已形成选矿、冶炼、酿酒、发电、建材等为骨干企业的民族地方工业体系。镍、铝、铜、黄金、青稞酒、镍精矿粉、水泥、硅铁、碳化硅、精锌、洗净毛、皮革藏地毯是主要产品,畅销省内外。199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78万元。
旅游资源
2009年,化隆县提出“一个中心”、“两条景观带”、“两条旅游通道”、“六大旅游景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群科新区为中心,以完善服务接待设施、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景点建设,改善周边环境,打造雄先—塔加景观带、沿黄河景观带和马阴山—甘都旅游通道、扎巴—牙什尕旅游通道,建成巴燕景区、公伯峡景区、昂思多景区、雄先景区、塔加景区和李家峡—夏琼寺景区。
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夏琼寺、马阴山、旦斗寺、李家峡北岸生态园。
地区特产
地区的主要特产均为高原特产,主要有:发菜、蕨菜、羊筋菜、青海鹿茸、七十味珍珠丸等。珍贵野生动物有麝、岩羊、猞猁、蓝马鸡、雪鸡、石鸡等。名贵药材也有十几种。
你直接Q我
我是化隆的
详细给你介绍
QQ:630652327
额,化隆回族和撒拉族为主,在青海海东。
扶贫领域村官贪腐举报状举报人: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化隆县)群科镇科木其村部分村民(以红手印实名为据)委托人:韩哲铭、韩锦恩,以各自身份证为据。被举报人:马刚林,又称马光林,男,回族,1956年10月17日生,住青海省化隆县群科镇科木其村,身份证号:632127195610171913,共产党员,县人大代表,现任该村党支部书记职务、村警、寺管会主任。被举报人:马黑卖过,男,回族,1960年2月8日生,身份证号:632127196002081919,住化隆县群科镇科木其村,现任该村村委会主任职务。马刚林连续任职达15年马刚林连续任职达15年之久,与其马黑卖过勾结,名为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实为村霸恶势力头目,上有政界支持保护伞、下有帮派家族恶势力,横行乡里,称王称霸,特别在涉农扶贫领域,精准扶贫项目不公开,独断专行、优亲厚友、拉帮结派,侵占集体土地资源及收入分配,涉嫌有重大的贪腐问题,更恶劣的是为求永久性统治党支部书记职位,多年不吸收发展党员,给党的农村基层建设造成秋黄不接,后续无人之瘫痪状态。上级党委及组织在明知本村共有党员10人,其中家族关系人党员8人,其党支部选举无疑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又由马刚林再次当选村支书,给扶贫攻坚,精准扶贫造成障碍。为了维护村民利益,尊重事实证据,特作如下事实举报:一、扶贫领域涉嫌贪腐、优亲厚友问题2017年在精准扶贫政2017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中,本村共有扶贫户67户,每人的政策待遇是5400元,受其利益的影响,马刚林利用其职务便利条件,在不经村民民主议定,也不知情、不公开的情况下与其同伙人擅自决定,就其自家儿媳、孙子、弟弟及其叔马乙拉四、叔叔之长子马伟明(有楼房、有车)、次子马明德(西宁有房、有车、天津市有饭馆),之女阿乙舍、亲属杨乙不拉,杨儿沙果、关系户马保林、韩舍斯、韩占彪等户均列入精准扶贫和低保范畴,甚至就出嫁去昂思多达三十多年的堂妹杨阿义舍和叔叔的长女马阿乙舍也列为本村精准扶贫人群中,据群众反映杨阿乙舍现享有两个户口,原户未消,以图虚报冒领扶贫惠农待遇。凡属被列入和认定为精准扶贫、享有低保等待遇的人员(以附注照片及名单为据)基本均属住楼房、有小车的富裕人家、然而真正贫困的马阿乙舍、马子力哈、韩乙四么来、马索力么乃、马有录、韩么来、冶法土买、再乃拜、马有成、马儿力果、韩大伍、韩保林、上海机、周儿沙果、马哈三等多户人家却视而不见,拒不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导致人为的贫富两极分化,丧失国家扶贫攻坚的政策意义。二、村务不公开,涉嫌有经济贪污问题1、村集体内有近万亩草山土地对外实施发包,其承包费及国家生态草原补助均不予公开,涉嫌有侵占贪污土地资源性质,其中有几位砂场承包人的砂场被国家征用后获得补偿达几百万元,集体分文未获,马刚林涉嫌构成侵占集体财产罪。2、利用职务便利条件,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农村低保、支农、扶贫救助项目中均由其独断专行、拒不公开,仅以精准扶贫登记表而言,马光林和马黑卖过家族人群居多,侄子马伟民为会计,全家5口人为精准扶贫人。3、全家有虚假冒名的残疾人四人,即:其子马忠英、女儿杨尕路、其妻杨法土买,实际均为健康人,另将其叔马乙拉四也列为残疾人,共同冒领残疾人待遇,诈骗国家特殊补贴。4、将其出嫁去异地达近4、将其出嫁去异地达近二十年的表妹马阿乙舍按本村精准扶贫户所列,实施诈骗。5、2017年以给非贫困户贷款为由,每户收费200元,约有170户约计34000元,但后来给多部分未兑现贷款,也未退还200元。三、组成家族党员群,永保书记贪污统治马刚林连续任职村支部书记达15之久,其原因亦菲为成绩突出,而主要是利用了家族党员群关系连续当选,全村有10位党员,其中马刚林家族就拥8名(包括其本人)即:马刚林、其子马忠英、女儿杨尕路、叔叔马文青、侄子马明德、亲戚马东拉海、马生祥、马拜克。而且拒不接受和发展优秀人才入党,唯恐给其造成党权利隐患,继而形成家族帮派或基层党支部,给农村党务建设及政治建设、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妨碍。综上事实,被举报人的行为不仅侵害了村民利益,破坏了扶贫攻坚的国家战略,也触犯了刑律和党纪,请上级纪检机关立案查处。2018年 2月9 日到现在没有人来问过,省纪委监察部查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