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寇准的偶像是魏征,他是一个谏臣,钢铁直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结局不会太好。
魏征和李世民在史书里那曾经也是优质的君臣互信的典范,可是魏征死后,李世民却掘了他的墓。可见虽然魏征生前,李世民接受了他很多正确的建议,但是同时内心也积压了太多对他的不满,但是也不是哪个皇帝都能像唐太宗那么能忍的。
寇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一样。但是寇准实际面对的对象还不是宋真宗这样君主,而是一心相当宋朝的“武则天”刘娥,就是《包青天》里“狸猫换太子”的刘太后。
寇准钢铁直男的性格除了天性之外,宋太宗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和演义里不同,寇准不是山西人,而是陕西人,做人也不酸,更不爱喝醋。寇准年轻有为,宋太宗太平兴国5年(981年)的进士,19岁那年就放到基层到湖北和河北当了知县,后来一步步做到枢密直学士(在军事委会员会写文书)。
进入到中枢系统的寇准仍然钢铁直男性格不该改。端拱2年(989年),寇准在朝堂跟宋太宗谏言,然而话太难听,宋太宗脸上挂不住,跑了。结果寇准上去一把拽住宋太宗的袖子,说我话还没说完呢,你不能走。
宋太宗的气量还是可以,事后夸奖寇准,说“我的寇准,就相当于唐太宗得魏征”。这只是宋太宗为了缓和尴尬说的场面话,而寇准却认真了,并且将魏征作为自己的榜样,此后坚定了“钢铁直男”的秉性。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宋真宗和包括后来的刘娥却不是宋太宗。
寇准的巅峰时期,实际上都是因为宋太宗识人之明的缘故。
寇准最有名的是在“澶渊之役”时期,力主抗辽,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不但反对朝廷内迁都避战的声音,甚至怂恿宋真宗御驾亲征。寇准的做法非常正确。因为汴梁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逃跑的话,会被对方直接当兔子射。而且实际上当时辽国也处于内部矛盾尖锐时期。所以这场战争的胜负,实际上决定了主动权在哪方。
而且寇准敢于怂恿宋真宗御驾亲征。实际上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宋太宗驾崩前选储,他战队成功。因为宋太宗是兄终弟及,因此朝廷里有两种声音,那就是继承人是从太祖脉,还是太宗脉选的问题。宋太宗当然是想选自己的儿子,所以提到宋太祖脉的都吃了瓜落。而寇准则说,你是皇帝,这是别跟任何人商量,你觉得谁贤,对天下负责,你就选谁。宋太宗豁然开朗,对呀,那就襄王赵恒吧。于是君臣之间就是一通喝。喝完了,送了一条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犀带给寇准。所以寇准到了宋真宗即位的时候,就当上了宰相。他在朝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最后宋真宗真的做做样子,御驾亲征,竟然赢了这场战争。
化危机为赢面的时候,君臣之间的互信却开始出现了问题。
但是宋真宗也因此对寇准产生了不满情绪。所以战争胜利之后,寇准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然而正是这一点,却引起了宋真宗的猜忌。于是朝廷里面出现了另外的声音,那就是寇准等人要拥兵自重,甚至图谋不轨。寇准无奈,只得同意和谈。结果便产生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之后,宋辽边境进入了百年的休战期,互市繁荣。所以宋真宗对寇准的猜忌就更大了。所以王钦若说寇准拿宋真宗“孤注一掷”,拿宋真宗的命,来赌自己的荣誉。宋真宗对寇准的看法就完全变了。景德3年(1006年)2月,寇准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
而宋真宗一心要“封禅”,但是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够格。这个时候打瞌睡,王钦若和丁谓就送来了枕头。他们伪造所谓“天书”、编造祥异等事,为宋真宗“封禅”做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