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infantile 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 deficiency,PNPD),又称为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症、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等,是联合免疫缺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反复感染、神经系统症状及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表现等。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本病预后总体较差,病死率高。

infantile 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 deficiency,PNPD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症、小儿嘌呤核苷磷酸脂酶缺乏、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儿科、急诊科

全身

发热、腹泻、呼吸困难、发绀、皮疹、肌肉痉挛、轻度偏瘫、发育缓慢、共济失调

主要由于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NP)等位基因突变所致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PNP酶活性测定、基因分析、B超、X线、CT

本病可导致患儿在出生后1年左右即反复出现严重感染,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及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改善患儿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是一种罕见病,于1975年首次被发现,目前已有数十例报道,暂无确切发病率统计。

好发于具有家族史者。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主要由于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NP)等位基因突变所致。患儿体内PNP基因突变,造成核苷酸代谢产物三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GTP)蓄积,对淋巴细胞产生毒作用,导致细胞发育停滞及功能缺陷。由于T细胞对PNP缺乏较B细胞敏感,所以患儿的临床表现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而B细胞功能正常。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包括反复感染、神经系统症状及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表现等。

1、反复感染 几乎所有患儿均会出现反复感染,一般在出生一年左右发病,其病原体感染谱与其他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一致,临床表现包括复发或持续腹泻、难治性鹅口疮、发热、皮疹、皮肤脓肿、鹅口疮、咳嗽、咳痰、耳内疼痛、流脓等。 2、神经系统症状 约2/3患儿会出现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肌肉痉挛、轻度偏瘫、发育迟缓、共济失调、震颤、抽搐、烦躁、多动症等。 3、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表现 约1/3患儿会出现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表现,以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黄疸、腰背痛、脾大等。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可并发疫苗病、卡氏肺囊虫感染、恶性肿瘤、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包炎、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1、突然出现高热、发绀、呼吸困难、耳朵流脓、皮肤脓肿。 2、剧烈头痛、持续腹泻、抽搐、意识障碍。 3、突然出现寒战、剧烈腰背痛、拒食、拒乳。 4、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1、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口腔黏膜白斑、腹痛、腹泻。 2、伴生长发育迟缓、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3、伴皮疹、淋巴结肿大、水肿、全身酸痛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1、小儿科 本病为小儿科诊疗范围,病情较轻者可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2、急诊科 病情危急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或拨打急救电话。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长陪同就医。 6、患儿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孩子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久了? 2、您孩子的症状什么情况下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孩子经常出现发烧现象吗? 4、您或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5、您孩子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6、您孩子以前患过什么病吗? 7、您孩子之前做过哪些检查?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孩子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危及生命吗? 4、我孩子需要住院吗?可以治好吗? 5、我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孩子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我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9、这个病会遗传吗?

当患儿出现发热、腹泻、呼吸困难、发绀、皮疹、肌肉痉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PNP酶活性测定、基因分析、B超、X线、CT等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儿有无皮疹、皮肤脓肿、口腔黏膜白斑、扁桃体肿大等,以及是否存在黄疸、面色苍白、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绀等,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有无呼吸音异常、胸膜摩擦音、哮鸣音、心脏杂音、心脏扩大、移动性浊音阳性等心肺腹感染征象。

1、血常规 患儿一般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正常,而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2、血生化 可用于评估患儿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血糖、血脂等。 3、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检测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患儿的特异性抗体反应结果及T细胞增殖反应是否存在异常,判断患儿的细胞、体液免疫功能,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免疫球蛋白测定 本病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一般正常,可用于区分其他联合免疫缺陷病。 5、PNP酶活性测定 通过对患儿的红细胞溶解液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即可明确诊断。另外,对于羊水及羊毛膜细胞进行PNP酶活性测定,可用于产前诊断。 6、基因分析 由于患儿多存在明确的致病基因,因此,通过高通量测序,也可明确诊断。

医生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可选择相应部位的B超、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发热、腹泻、呼吸困难、发绀、皮疹、肌肉痉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血常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PNP酶活性测定、基因分析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治疗原则是一旦确诊,积极防治感染及并发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望根治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另外,基因治疗被视为最具前景的新型治疗手段,但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1、T细胞缺陷者,不宜输血或新鲜血制品。若必须输血或新鲜血制品,应先将血液进行放射照射。 2、患儿由于存在一定抗体合成能力,可接种死疫苗,如百白破三联疫苗。 3、患儿严禁接种活疫苗,以防疫苗诱发感染。 4、存在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高危妊娠者,必要时终止妊娠。 5、患儿应严格保护性隔离,限制不必要外出,防止交叉感染。

1、抗感染药物 对于可能或已经发生严重感染及难治性感染者,应早期进行强有力的杀菌剂联合治疗,并根据病原体种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种类,以控制感染进展,预防严重并发症。同时,需特别注意真菌、结核、病毒、卡氏肺囊虫等病原体的筛查和治疗。常用的相关药物有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复方磺胺甲噁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2、免疫替代疗法 通过给予患儿转移因子、胸腺素、干扰素等治疗,补充T细胞和增强T细胞功能,但疗效不一。

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复方磺胺甲噁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阿昔洛韦、更昔洛韦、转移因子、胸腺素、干扰素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1、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首选治疗,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已得到进一步提高,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主要风险发生几率也得到明显下降。 2、基因治疗 目前,国外已有通过基因治疗部分种类SCID获得显著疗效的报道,不幸的是,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基因治疗仍被视为最具前景的新型治疗手段。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总体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目前已报道的病例中,大部分患儿已死亡,死因包括严重感染、合并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早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改善患儿预后。

1、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反复严重感染、发育迟缓、伴发自身免疫疾病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 2、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者,常在婴幼儿期即出现重症感染及难治性感染,除非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所有患儿会在儿童期死亡。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家长应加强患儿的生活管理,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带患儿复查。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发热、腹泻、呼吸困难、发绀、头痛、皮疹、生长发育迟缓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还可能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患儿可能会对疾病产生恐惧,不利于治疗。 2、护理措施 家长应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多关心、疏导孩子,并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让患儿了解到通过积极诊治,感染等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及好转的,加强治疗的信心,使患儿保持轻松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严格遵循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能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也不得擅自加用其他药物或保健品,慎用激素类药物。 2、一旦发生不适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剂量或改变用药方案。

1、家长应为患儿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2、患儿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防寒保暖,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4、注意个人卫生及室内清洁,定期消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澡和更换衣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洗漱用品、毛巾等。 6、使用过的餐具和日用品每天都要清洗,并进行高温或微波消毒。 7、尽量减少探视,以及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防交叉感染。 8、室温建议保持在20℃~22℃左右,相对湿度55%~65%之间。

遵医嘱定期复查,去医院复诊时最好戴口罩,避免接触其他感染者,以免加重病情。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者身体抵抗力较差,需要加强营养支持,同时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1、婴幼儿建议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 2、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豆制品等。 3、应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番茄、胡萝卜、柑橘、猕猴桃等,补充维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1、勿食生冷食物,餐具定期消毒,预防消化道感染。 2、少吃油炸及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 3、少吃甜食。 4、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的食物,如辣椒、腊肉、烟熏制品。

本病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减少患病儿的出生率。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