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儿童成长的十大自然定律
1.工作定律
2.独立定律
3.专注力的发展定律
4.意志的发展定律
5.智力的发展定律
6.创造力的发展定律
7.情感的发展定律
8.社会性发展定律
9.人类倾向发展定律
10.成长的阶段性定律
儿童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量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质上的差异。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具有其特定的心理年龄特征,即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蒙台梭利:儿童生命发展的四阶段
蒙台梭利将儿童生命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婴幼儿期 Infancy 0-6岁
儿童期 Childhood 6-12岁
青少年期 Adolescence 12-18岁
成熟期 Maturity 18-24岁
The Constructive Rhythm of Life 图片来自google
上图为1951年蒙台梭利博士本人提出的四大发展阶段的图。从图中看出,每个阶段都是6年。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平行相似,都有两个子阶段,并且颜色为红色,表明发展强烈,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而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平行,都为蓝色,这两个阶段发展平稳。
The Bulb 图片来自google
此图同样是蒙台梭利博士本人提出,作为上图的补充。我们可以看出,每个阶段的强度不同。上图只说明了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相似,第二和第四阶段相似。但是此图的灯泡图(the bulb)能够更明显的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强度。
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后面一个阶段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蒙台梭利除了认为0-6岁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外,她也认为 12-18岁这个阶段有着类似于0-6岁的特点。
在她书中的图示中,0-6 岁和12-18岁都被标为红色,代表了这两个阶段中孩子在生理,心理上经历了巨大的,活跃的,不稳定的变动和发展,这种巨变甚至可以和化茧成蝶的蜕变类比。而6-12岁和18-24岁则被标为蓝色,代表相对稳定的变化。
生命发展阶段性进程规律
儿童身心成长发展的特征为:身心的发展与年龄成正比,是阶段性发展而不是直线型的,与蝴蝶——卵——幼虫——蛹——成虫的变化相似。当然,儿童的发育不如蝴蝶的变化那样明显可见,但也有像蝴蝶一样有改变面貌的时期,它不仅表现于外观,在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如此。
人从诞生一直到长大成人,这段时期内,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换言之,从新生儿、婴儿、幼儿、儿童、青年,以至成人,人成长过程的身体各部分比例也发生了与各个时期相对应的重大变化。
显然,儿童的成长发展不仅限于身体,在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变化,精神的发展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诞生至成熟,人在每一个阶段都将“结束一个旧个体的精神,诞生出新的个体”,成为拥有不同精神类型的人,也就是说,除了身体之外,人在精神方面也将与先前迥然不同,在周而复始的更新变化过程中,人的身心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具体而言,儿童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阶段明显不同的特点,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些阶段之间的界线非常明显,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
蒙台梭利博士将儿童在各个阶段表现出关键特征或心理发展趋势称做“敏感性”,这个特殊的阶段称为“敏感期”。根据格拉齐尼的观点,蒙台梭利博士之所以认为“成长是不断再生的过程”,是因为在她看来,各种敏感性都能促使新的兴趣和新的技能的诞生,尽管每种敏感性都会从高潮转向低落,但儿童在敏感期内所获得的能力却能保持终身,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2~4岁是儿童秩序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会表现出“仪式化”的兴趣,他们总是把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可是一般到五六岁时,儿童对外部秩序的要求普遍降低,这时儿童已形成了一个“内部概念框架”,在儿童向更为复杂的抽象思维过渡时,这一“内部概念框架”将服务于下一个阶段。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毕生的过程,它既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发展过程,同时,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又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蒙台梭利博士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将人的发展模式描述成四个相互联的三角形,如图所示,每个三角形代表一个跨度为六年的发展阶段,即婴幼儿阶段(0~6岁)、儿童阶段(6~12岁)、青春期阶段(12~18岁)、青年阶段(18~24岁)。
(一)婴幼儿阶段(0~6岁)
第一阶段(0-6岁),包括了两个子阶段。也就是0-3岁和3-6岁。第一阶段儿童有几个特别明显的特征,他们具有吸收性心智,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环境中所有好的和坏的行为,不加区分,毫不费力,敏感期,以及内在的驱动力(Hormes内在的驱动他们去做某事的力量)。这个阶段的儿童要实现的是功能性的独立, 也就是学会自我照顾。这个阶段的儿童是感官探索者。比如,独立如厕,独立穿脱衣,独立进食,独立工作等。
0-6的孩子会说:“I want to do it by myself(让我自己来做)”。 这就是蒙氏著名语录:“Help me do it by myself(帮助我自己来做)”的由来。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0-3岁和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拥有吸收性心智和特定的敏感期,这些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并吸收周遭的一切,并且毫不费力。我们成人要做的是提供满足他发展需求的环境,并从旁协助他的伟大工作。
在蒙台梭利博士看来,婴幼儿阶段是儿童个性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儿童为适应环境而自我变化并转变形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任何疏忽和偏差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永久性缺陷。
根据儿童是否有意识地适应环境,她把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即心理的胚胎期(0~3岁)和个性的形成期(3~6岁)。
1.心理胚胎期(0~3岁)
心理胚胎期是人格基础的形成时期,也是人体身心各种能力发展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没有任何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是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来探索环境,依靠内在的敏感性来无意识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并在各种信息的影响下,独立地形成和发展各种能力,从而取得心理方面的进步。
在这期间,新生儿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是一个“生命历程”的开始。
其一,在婴儿脐带被剪断时,个体独立于母体之外。“婴儿出生以后,离开了母亲的子宫这个‘牢笼’,他们开始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此后就被赋予了一种面对世界,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的强烈愿望。”
其二,6个月左右的添加辅食,使儿童的食物从母乳转变为大自然中的食品,进而使儿童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母亲。在此之前,婴儿需要完全依赖于母乳,无法消化吸收其他食物。快长到6个月大时,婴儿已经达到一种非常独立的程度,婴儿似乎在说,“我们可以不再依靠母亲了,我们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生活了”。
其三,一岁半到两岁间的行走,是儿童的第二次生命。行走使儿童更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促进了用手握、拉、压等一系列为运用工具做准备的技能的发展。这个时期,他开始学会走路,摆脱了不会走路的束缚,他可以四处乱跑了。如果你接近他,他会跑掉或躲藏起来,他的两条腿可以到处走动。因此,人是逐步发展的,这些能够促使他逐步迈向独立的能力一一体现出来。
其四,语言的获得使儿童成为一个可以沟通、能思考的人,使他能把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从而得以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通过语言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在儿童独立的进程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起初一无是处、什么都不会做的儿童,现在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并且能够听懂他人的话,他似乎同时具备了听懂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其五,从拒绝成人的帮助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例如,凡事要自己做,故意以“不要”来反抗成人的意见。蒙台梭利博士说:“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他争取独立时第一个有意识的要求就是,保护自己,使自己免受他人的阻碍,并且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达到自己的要求。”
2.个性的形成期(3~6岁)
儿童3岁以后,他们的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并表现出对成人影响的敏感。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从这个阶段开始进入一个真正的“建设时期”,因为他们现在能够从容自如地、自觉积极地应付环境了。
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通过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发展意识,以及充实、完善已形成的能力两个方面。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此阶段的儿童虽然继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印象,但已不像前一个时期那样仅仅依靠感觉,而主要是依靠手这个“能直接接触到的心理器官”,他们已能有意识地利用环境,将无意识获得的东西予以有意识的加工。他们有意识地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各种“工作”,他们的动作虽然具有模仿性,但却是有选择的,他们不是靠成人的直接帮助,而是通过参加活动,为自己加入成人的世界做准备。
初期,凡是鲜明的、生动有趣的、能吸引幼儿注意的、能引起其情绪反映的物体,或者经过多次重复的事物,都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不费力地牢记住。如他们对有意思的游戏和玩具、生动的故事等都可以记得很清楚。这些都是无意记忆、形象记忆的表现,也是幼儿记忆的主要形式。
但是,随着他们身心的发展,5~6岁时,他们记忆的有意性则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时,他们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和回忆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加强记忆。
此时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不断发展。比如他们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要比对抽象的原理和词的材料的识记容易。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5~6岁的孩子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在蒙台梭利博士看来,由于婴幼儿阶段会发生人类心理的创造与行为的形成这一惊人现象,而“胚胎的生命与童年的改变对成年的健康与人的未来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这一阶段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儿童产生“精神的饥饿”和“心灵的疾病”时,则将与身体上的饥饿一样,对人生的发展将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童年的创伤性体验会对个体以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蒙台梭利博士主张“教育应始于诞生时”。
(二)儿童阶段(6~12岁)
第二阶段6-12岁的儿童发展相对稳定,身体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相对0-6岁相对平缓。这个阶段儿童追求智力的独立,他们是推理思维的探索者 。国内目前蒙台梭利小学相对较少,而且都属于起步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会放弃选择蒙特梭利幼儿园?其实,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理念,就算在学校教育方面无法实现从出生到成人。但是,作为我们成人和家长,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从蒙台梭利角度来支持儿童的发展。
6-12岁的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是 “It's not fair(这不公平!)” 这时段的孩子更注重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好像不停地“打小报告”,其实他们的言下之意是问你,“他们这样做对吗?”,所以这个阶段引入道德教育是非常适当的。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文化敏感期”,他们想要知道每一件事,对这个世界总是会有无数的疑问。因此蒙台梭利博士在这个阶段提出了“宇宙教育”。
此阶段是儿童成长比较平稳的时期,是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的阶段。“这一个阶段没有其他变化伴随发生,儿童表现得平静而快乐。从精神上讲,他正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 (戳链接:6-12岁阶段儿童特征)
这一阶段儿童有三个主要特征。
其一,要求离开过去那种狭小的生活圈子;其二,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其三,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
他们对于宇宙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人的行动更敏感,他们开始注意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环境的功能和内在联系。他们会不断提出,“怎么样”“何时”“何地”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上一个发展阶段儿童所提的“为什么”等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重在寻求事实背后的原因。
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的巨大能力就是想像力,并且表现出想像力丰富、有冒险精神的特征。
想象与幻想不同,它来源于感官经历,这是一种能够在头脑中描画实物和真实经历的能力,他们用可以辨认的事实来检验自己的结论。此外,这一阶段的儿童已掌握了协调的动作,有一定的理解力,知道怎样进行一种活动,能区分好坏,对待别人的礼貌行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且产生了帮助老弱病残的同情心和社会性的行动。 因此,蒙台梭利博士主张,对儿童的教育也要有相应的改变,应从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并用相应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来要求他们。
总之,儿童期与幼儿期相比,两者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比如,儿童在幼儿期身体圆滚而硕实,进入儿童期后逐渐长高,变成瘦削而且露出筋骨。同时,乳牙脱落而长出恒齿,而性格则逐渐强化且自主意识高涨。在社会性方面,群居本能发达且萌发求友心理,积极从事各项活动而逐渐结交朋友、组织群体,儿童的生活领域得到显著的拓展。
与此同时,儿童因理性作用的强化而喜欢争辩论理。在道德方面,他开始确认某种行为的正确与否,并对不公平的做法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这意味着儿童的道德性开始萌芽,同时“良心”的作用亦开始活跃。
(三)青春期阶段(12~18岁)
青春期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儿童参与社会交往的敏感时期。 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身心有了更大的变化,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他们有了自己的理想,产生了爱国心和荣誉感,并开始具备自尊心、自信心,并且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事物,因此,此时期可以对他们进行像成人那样的宣传教育。
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他们脆弱,起伏不定的情感,对周围评论的敏感,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对融入团体有强烈的渴望,对缺乏自信感到痛苦,对自己和他人都会有疑问。在社会性方面,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群体,会反抗权威,被异性吸引,寻找偶像英雄,关心人类和世界并想做出贡献。
此外,蒙台梭利博士主张在个体发展的青春期,必须要注重社会技能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团体意识,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蒙台梭利博士同时提出,青春期是一个很脆弱的阶段,她将人类过渡到成年期的最初三年,即十二岁到十五岁,与人类从出生到三岁之间的三年相类比:婴儿处于一种完全脆弱的状态,需要成人的高度注意和保护,一个新的个体——儿童正在这个时期形成;而在青春期阶段,人类的脆弱性仍然相当明显,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新的创造再次发生,这一次,创造的是一个成年人。
在这个时期,儿童自尊心逐渐树立并得到增强。自尊是建立在个人巨大的现实成就感之上的,蒙台梭利博士指出,“青少年的整个生活是应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它能够使他们在世纪到来之时成功地走进社会生活,不是疲惫不堪的、孤立的或者自卑地走入,而是昂起头自信地走入。生活的成功要依赖于多方面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有真正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信。实际上,生活的成功就是依赖于我们所说的人格稳定化。”
那么,如何达到这种“人格稳定化”呢?根据蒙台梭利博士的观点,就像年幼儿童的正常化过程那样,只能通过工作和对环境的直接体验来达到。
(四)青年阶段(18~24岁)
青年阶段是进行专业领域探索的时期,他们开始寻找能够促进自己与世界对话的切入点。此时,人的社会性训练,即人如何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十八岁时,孩子就已经变成了青年,青年即被法律认定为成人,即成为社会的一员、公民的一员,因此,个人的社会性适应问题成为“凌驾一切”的学问和“优于一切”事物的重要事项。
通过12-18岁对社会的了解,孩子在18-24岁阶段才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一个职业或选择一个专业进入大学。在这个阶段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局限,对世界负有责任感,会把自己和高过自己的一些事情如人类理想,灵魂等联系在一起,他们经常问自己的是“我能做什么(来贡献社会)?”
对孩子每个阶段的引导是和他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紧密相关的。如果说18-24岁的标志语言是“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 12-18的标志语言就是“Don't tell me what to do!(别告诉我该干什么!)”
在以上所述的儿童成长的四个发展阶段中,蒙台梭利博士主要关注的是处于第一阶段的儿童的发展。
但是,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而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准备;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以上文字部分源自“启蒙国际学堂AEI”微信公众号,部分源自中国蒙台梭利协会出版《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图片源于网络,使用文字时请勿直接复制粘贴,转载请说明来源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