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卧轨的真正原因没人知道。
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说,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在自杀前的那个星期五,海子见到了他初恋的女朋友。
这个女孩子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在做学生时喜欢海子的诗。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至于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分手的,西川不得而知。
在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海子见到她,她对海子很冷淡。当天晚上,海子与同事喝了好多酒。他大概是喝得太多了,讲了许多当年他和这个女孩子的事。第二天早上酒醒过来,他问同事他昨天晚上说了些什么,是不是讲了些他不该说的话。
同事说你什么也没说,但海子坚信自己讲了许多会伤害那个女孩子的话。他感到万分自责,不能自我原谅,觉得对不起自己所爱的人。
扩展资料
从1982年开始创作,到1989年去世不满7年的时间里,海子一共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和论文等作品。1984年发表的《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让他在诗坛一举成名,无数的诗歌爱好者记住了“海子”这个名字。
1989年3月14日写下的《春天,十个海子》,成为了他的绝笔诗。《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都是流传广泛的作品。
对现实困惑、对爱情迷茫,所以不想活在人世,选择自杀。
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附近,一列慢轨列车呼啸而过,身后的那具自杀者的尸体,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学界。这不仅仅是损失了一位优秀诗人而已,这也导致了整个文学界开始面对社会现实的转型并陷入沉思。
他的死也让他的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标配,却也同时宣告了风靡八十年代的诗歌热从此挥别中国。直到现在,近30年过去,而忧伤的味道依然弥漫在中国文学界没有散去。
对现实困惑、对爱情迷茫,他选择了用诗人极端而决裂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带着他对母亲的忏悔和对那六个女人复杂的感情,带着《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去另一个世界寻找他心中的那片净土。
扩展资料: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
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
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表现出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
参考资料来源:
海子遗书显示其常产生可怕幻觉,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从海子留下的五封遗书当中可以发现,生命最后阶段的海子不仅听觉出现了问题,而且头脑中经常产生大量可怕的幻觉。海子自杀后医生对海子的死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1989年3月24日夜里,可怕的状况又一次出现。但被意念折磨透了的海子认为有人在控制他的思维。他认为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上帝要召他回天,他的大脑处于暂时性的“紊乱”状态,但并没有达到“疯狂”的临界值状态,他安排了自己的“死”。
此时的诗人似乎已经神经错乱,走火入魔了。这种精神崩溃,最终导致了诗人的死亡。
扩展资料:
在朱大可先生的文章《先知之门》中,他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极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从某个角度看,朱大可先生的论文似乎稍显得形而上学了些,但是他的立论和论证是严谨的,所得出的结论也让许多人信服。
参考资料来源:
据悉,海子的逝世外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海子本身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他比较认同”短命天才”的说法;第二种说法是海子是一个敏感的诗人,他在自杀前,已经很久不联系的初恋女友;
突然开始和海子通信,海子欣喜若狂,随后便写下了那首经典之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个人分开了,这给让海子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根据海子死后一些诗人和作家发表的一些文章看,有人认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海子的死是殉诗,有人说海子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说海子的死是练气功走火入魔,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当时对海子之死的关注。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并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
1979年,15岁的海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一举称为诗坛新星。从他的经历看出他一直生活在象牙塔,环境比较单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单纯的性格。
诗人都是忧郁的,海子也不例外,他更是敏感的。据海子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海子是一个多愁善感和敏感的,这个特性给予了诗歌上的天分,但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造就他一颗脆弱的玻璃心,遇事逃避,压抑自己的性格,孤独沉默,希望将一切的痛苦寄托于诗歌之中并予以排解,但事与愿违,诗歌无法帮他走出阴霾。
在《春暖花开,面朝大海》,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看出来他一直并没有感到幸福,一直在追求幸福,强调自己要幸福。越想得到,却越得不到,其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长期的痛苦无法排遣,最后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以及感情的受挫,导致他患上了精神分裂。孩子像一个单纯的孩子,现实与理想的差别,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无法排解,而感情上所谓受挫更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海子一生爱过6个女子,有的是曾与海子建立正式情人关系的,有的则是在情感上引导过海子,有的占据着海子内心的女神形象的化身。但他的爱情,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爱情的悲剧,更是让他陷入了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患上了精神分裂。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在海子自杀前几天,他与已经结婚的初恋见了一面,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拓展资料: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