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作家笔下的人物深深的感动着:
一、我钦佩文中的两兄弟。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
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终于不幸身亡。
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现在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二、我敬佩文中的主人公翠翠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责任勇敢承担,对爱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
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通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可以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
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
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接受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时,翠翠选择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悲剧,但也正是这样,“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一椈同情之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
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这些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充满了浓浓的乡土风味,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的风情,虽然文字平淡不饰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画面,早已使我沉迷。
《边城》讲了湘西小镇上一对渡船爷孙相依为命的故事。虽然文章表面上平静,平凡却掩饰不住一抹淡淡的忧伤和凄凉。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胧没有结局,可悲的爱情故事一直贯穿全文,或许是年龄与阅历不够,我无法继续深入品味,但是更触动我心弦的是当地人的淳朴。
不用说,那片水乡的生活自然清贫,艰苦。但是沈先生笔下的人物却一个比一个乐观,淳朴。那些可爱淳朴的乡亲们令我记忆深刻。顺顺慷慨救济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钱。老渡者不幸逝世,乡亲们自发的帮忙……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画面,总使我不时心头一热。
相较之下,虽然我们住在大城市中,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生活却掩盖不了邻里间冷漠,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笼,隔绝了人们太多的作文/交流。在冰冷而喧嚣的都市里,真情仿佛已在人们匆匆的脚步里慢慢的流逝了。《边城》中的那如世外桃源般的净土,也越发令我向往起来,虽然日子清贫,但是那里却有着一种令我安适的东西——爱。
每次读完《边城》,眼前总会浮起那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寻觅那一幅又一幅如画般久远的岁月,去结识那纯朴的乡亲们,去享受那宁静平凡的生活。
再读《边城》,我心中涌起了一种莫明的感动,或许一个人要是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故乡的话,一定是读懂了它的艰辛,依然无怨无悔与它长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并不是华丽的,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风光,湘西的父老乡亲们,自然淳朴,美到极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才给人以一种舒适安详的感觉。
《边城》的每一句话,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难怪有人说,《边城》是一首最动人的情歌。
我过去不喜欢《边城》,现在依旧不喜欢。
忘记最早知道这本书的确切年纪,大概总不会晚于高中。
生平买的第一本书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在小学。抱着宝贝书,好像收藏家抱着珍贵古玩,贴心窝儿放着,格外珍惜。后来就迷上了看书,初中算是主动有意识像猛禽出击狩猎似的寻找各种可以阅读的纸质读物,杂志也好,小说也好,一点也不挑食。
听闻沈从文的大名也大抵是在那个阶段。据说他给张兆和写过许多情书,却被张兆和告到了校长胡适那边。小道消息似乎比沈的文字更有魅力。
再来就是应试教育规定必须背的那些玩意,课本还节选了《边城》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读《边城》,节选的部分如果记忆不刻意作怪的话,我记得是翠翠去镇上看船,被傩送送回家,还有傩送和天保在崖上给翠翠唱情歌,翠翠说好像在梦里采了一把虎耳草的部分。
很多人告诉我喜欢《边城》,我也每每郑重其事地说我不喜欢《边城》。原因呢,那时也说不太清,仅仅看了几章节选,就堂而皇之地告诉人家我不喜欢《边城》是不是有点草率呢?现在我看完了《边城》,我依旧还是那个态度,我不喜欢《边城》。
我承认这部小说相当完美,像手工艺匠人经久打磨出来的艺术品,细节丰满,人物立体,情节也完整,可是因为所用的材质我并不钟意的缘故,所以到底是不爱的。我讨厌那些人物弯弯曲曲的性格,缺少些北方人的直爽。你若说那是边城人民特有的地方性格,我也不好辩驳什么。倘若遇见这样的人呢,我肯定会刻意保持距离,不愿多么交心。
要我说,整个《边城》的悲剧完全是人物性格引起的。翠翠喜欢傩送偏偏不说,羞答答的;老头子也是怪,非对天保说,车路马路任你选;傩送喜欢翠翠却不去问翠翠的心意,而和自家兄弟一起去崖上唱歌,最后闹成了一场天大误会,葬送了天保,也在翠翠和自己之间划了一道天堑。
除了天保明言自己喜欢翠翠以外还有什么人是干脆的?老头子虽然爱翠翠,但他在这一悲剧上要负一半责任,在和傩送发生误会前后几乎没有一次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每次都七拐八绕,让人摸不清究竟。
我尤其不喜欢翠翠小女人的作态,喜欢就是喜欢,你不好意思告诉意中人,哪怕告诉亲近的爷爷,也不至于让老头子去和天保说走什么车路马路。老头子之所以对天保说这句话,也是因为对翠翠的心意那时还不了然。倘若翠翠一早就让爷爷清楚,可能老头子就会果断地拒绝天保,也不会有后来两兄弟斗歌发生,天保也不至于下茨滩丧命。
你说翠翠这样是因为中国传统女子都是这样,一定要含蓄委婉,即使喜欢也不能说出来,一定要让男人来先对自己表达,这样才算矜持,才算得体合乎礼节,我也就呵呵。那我倒让你去算算中国古典戏剧和生活中多少女子为爱私奔呢?我就欣赏卓文君,为了爱和司马相如私奔,敢当垆卖酒,在司马相如移情别恋时,也敢以一首《白头吟》申饬。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人,你为什么不敢主动表达你的情感呢?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何必让别人去揣度你的心意呢?如果说翠翠的个性是时代使然,是环境使然,那我也因为唾弃这时代和环境的畸形,而一并不喜欢这部小说。
我喜欢童话,童话中的世界全是纯粹的善和纯粹的恶,善与恶对比分明,善永远会打败恶,所以王子和公主一定白头偕老。可《边城》算什么呢?沈从文将他纯粹的美的幻想都熔铸在这部小说里了——一个没有恶人的纯粹的乌托邦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全是守望相助,全是舍己为人,老头撑渡船不肯要船钱,为渡客提供烟丝;顺顺对老头子也好,送东西;傩送和天保也是好人,人格上简直完美无缺。可《边城》能当作童话来看吗?《边城》并不是童话啊,这是一部乌托邦的小说。哪怕是乌托邦中刻画的人也总得是个复杂的人性吧,有善的同时也应该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私、狭隘等等脾性吧。这在《边城》中一概没有。
但我承认除了我不喜欢的部分以外,《边城》在艺术性上几乎无可指摘,里面的风俗人情,乃至一些生活环境的描写都很真实,读的时候,就好像这个四川和湖南交界的临水边城真的存在于眼前似的。
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如一条洁白的围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缠绕着,声声鸟鸣,淳朴粗犷的山歌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蔚蓝的天空,构成了这美丽的茶峒,孕育了朴实善良的茶峒人······
《边城》能够说是一本净化我们灵魂的书,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早被城市的喧嚣所吞没,为自我繁忙的学业而奔波。虚伪,欺骗,功名利禄是这个黑暗社会的主色调,此时就需要一本书来帮忙我们找回人性的美丽与淳朴,找到灵魂深处那已经少的可怜的分别已久的宁静。
《边城》所展此刻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能够计数。”而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大,让《边城》中美丽的景色早已不复存在。树木被伐,围湖造田,雾霾天气,噪音不断,垃圾成堆……这一切都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伤痕累累,而此刻的人们又十分向往空气清新,宁静安适的乡村,可惜这一完美的愿望早已被工厂的滚滚浓烟所吞噬。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日,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我与外界的联络。
但当我翻开《边城》时,沈从文用笔墨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与和平。“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我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这一系列的描述都让我们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读完《边城》我仿佛感到有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吹去我一脸的泥泞与疲惫,期望这和风继续吹拂,为更多的人带走尘世的污浊,洗刷他们的灵魂,让这世界再多一些纯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爱吧!
一、文中的两兄弟。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最终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我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完美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能够放弃自我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此刻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二、主人公翠翠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职责勇敢承担,对感情的梦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经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能够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我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感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我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理解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所以赌气下行时,翠翠选择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杯具,但也正是这样,“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一椈同情之
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忙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职责”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完美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这些未被现代礼貌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宁静、安详而有古老的小溪,只要青山不老,他就会淙淙流淌,永不停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夕阳影里,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
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老人、孩子、黄狗就是生活的全部。这些与宁静的湘西乡间景致融为一体。淳朴的自然民风,那温存于灵魂见的平淡生活也会继续平淡下去吗?历史的车轮并没有褪去茶峒小山城悠远的气息,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静谧的渡船。
像周围山水一样清新明净,善良单纯的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纯洁的灵魂在自然里抽穗拔节……是性格使然,还是冥冥红尘中命运多变无定,亦或兼而有之。那个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喜欢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红色薄云的身影,以沉默回答了我无尽的遐想……
只是尽心的,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的爷爷,很忠实的管理着渡船并忠实地在那里生活下去。心中淡若如水,似乎看起来没有喧嚣闹市的一切烦忧。船轻轻地划破明镜般的水面,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只有船桨的摇橹声似乎在倾诉者淡淡的哀愁……我想,每当闲下来时,爷爷应该会从袖子里掏出自己的土制烟斗,坐在落寞的黄昏下,轻轻地点燃烟斗,然后狠狠地吮吸一口,烟雾便画着圈,轻舞飞扬。与此同时,必然伴随的是一声沉重的叹息,接着便是对翠翠长久的凝望,这包含着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分明有一滴浑浊的老泪从爷爷的眼角滑落……
生活仍在继续,可是仍会这样平静吗?
虽然看似甜美安宁的生活,但在隐约间始终萦绕着淡淡的忧郁。从某中意义上说,翠翠虽然有爷爷无微不至的疼爱,黄狗的陪伴,生活里充满了与动物朋友的欢声笑语,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却仍是孤独的,甚至有一丝的伤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那颗充满青春活力的心更加渴望外面丰富的世界,更加希望听到渡口飘来那些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外面的世界虽然嘈杂却使人更加充满幻想和与期待。
大老、二老意外地闯入翠翠的生活,使本来平静且无忧无虑的日子在转眼间灰飞烟灭。
“车市车路,马是马路”爷爷对碾坊管主似真似假的笑话,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源于没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是顺顺,总是对爷爷的误会,无意间却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客观存在的,有时它会因矛盾而升化为人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这本就是一场梦,就像当初对溪高崖上,二老月下长了半夜的歌,朦胧中,翠翠伴随着歌声张开了翅膀,飞到对溪高崖的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这终究是一场美梦,梦醒时,心中就只剩下迷茫与失望……
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爷爷的离世,翠翠对于这一切还没有明白什么,朦胧的幸福就像肥皂泡一样,美丽但很短暂。
世缘似乎皆有定数,要来推之不去,当去亦挽不住。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边城》的开头:“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的城市里,这种现象几乎绝迹,所以不难看出,作者沈从文对这种安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对此的怀念。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围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而又宁静的,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别人看”,
这又好像是为了衬托后来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说不同的人不同时间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无从实现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无疑是对翠翠惨痛的打击。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吗?作者最后留给我们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恐怕只有作者一个人才能回答了。
水是极有灵气的,它一路流来,总能带来一些故事。当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时,就带来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让人觉得拖沓,只是这故事发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围景色既是那么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这景色之中。有一刻它似乎那么清晰,仿佛就要浮出水面,很快它又沉入水中,随着潺潺流水一同流走,只在读者心中留下一抹遐想。
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单纯到似乎只可能发生在这样一个有水流过的地方,也好像只有这样透彻的水才能承载这样的故事。当然,也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个从小就懂得拥抱水,热爱水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美的故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梦境,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渡船每日在这山水之间运行,也俨然成了这如诗如梦的景色中的重要点缀,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黄狗便是这景中永远不变的主角。
作者构筑了诗画般的边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这景中,景物便处处蕴含着纯朴的人情味,弥漫着“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胧而朦胧,因人物的忧愁而忧愁,也因故事凄凉的结局而定格在一片凄凉之中,却因为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定格的美景又在无穷无尽的等候中慢慢地绽放,任人思绪飘飞到更广阔的空间。
沈从文先生常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边城》里的翠翠是美丽的,她单纯善良、不谙世事,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却始终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她应该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幸福,最终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独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归期的爱人。
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条渡船,不知把多少来来往往的人渡过了小溪,“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爱着翠翠,他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他总是在为孙女将来的生活而担忧,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就连撑了一辈子的渡船也被涨起的大水冲走了,这是何等的悲凉啊。
读《边城》除了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还留下一份感动,感动的是翠翠为所爱的人执着的无怨无悔的等待,这种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获幸福,可能一辈子都毫无结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为翠翠的执着而震撼,也许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既然有幸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为所爱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毕竟是生活在一个诗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现代社会太浮躁,有多少人还能有那么一种执着的浪漫的情愫呢?
不说为了不可知的未来而等待,就算是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诚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我们渴望得到真爱,却又总是担心害怕,总想一切确定无疑之后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马上抽身离去。
在喧闹的城市,被钢筋和水泥包围的世界,很难想象那副农村特有的画面。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也许我们不曾想象,在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凄美的爱情。爱情,同那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也使那条小溪有了一丝热闹的气息。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都围绕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自然。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快乐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帮助,他门也容入了社会。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翠翠和顺顺的两个儿子,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兄弟两没有与别人一样,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然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催的爷爷,他的兄弟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在也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端午节,在小说中有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含义,二老在那天结识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与翠翠相遇。爱情在端午这天开始,鸭子,这一普通的动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小说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翠翠,一个封建时期女性的代表,”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而顺顺的两个儿子,他们崇尚爱情,又有兄弟情,鄙视金钱,敢爱敢憎,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沈从文先生用笔描绘的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民俗美、风情美。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暴美:天朗、风轻、水清。可以寄托作者和读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哀愁、怜悯和希望。
沈从文对自己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带来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却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这种平凡的感情,总会给人留下一抹遐想,单纯的似水流过,静静的,淡淡的。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理想的梦境,他将对山水的热爱化作文字融入梦境,。茶峒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的渡船每日运行于山水之间,俨然点缀了这如诗的梦。在这样的梦境足,却也有淡淡的忧愁。沈从文先生还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这或许也是一种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丽、纯朴、善良的,她还聪明、乖巧,不谙世事。湘西的清风、丽日给她健壮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她一双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对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却可以乐观地面对,老船夫也是个纯朴、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渡船,他忠于自己的职业,不求回报。他不但不收别人渡船的钱,却还经常送别人东西。他不思索自己职业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耽忧的是自己孙女将来的生活,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天保和傩送两个好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人相约采用了美丽而浪漫的“走马路”——唱情歌给心爱的人的“竞争”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车路”,所以怎么也不肯先开口,当他听到弟弟的唱声后,自知不是对手便暗然去,最后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傩送为了翠翠宁可不要碾坊,却也因为误会和天保的死而选择远行,留给翠翠无期的等待。
因为美总是残缺的,所以故事就在忧愁和遗憾中收场。我除了被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感动之外,还感动于翠翠那执着无悔的等待,比起现在社会的浮躁,还有多少人会如此执着浪漫的情愫呢?
《边城》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即使孤独也要执着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还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于来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天气已经转凉,虽然没看到满地落叶,但是秋天好像已经来了。广州漫长的夏天刚刚过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户外欢送。风吹起来确实很舒服,干燥而且温度适宜。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点冷了的感觉。再之后,捂着衣服也觉得冷了。
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淳朴。在这种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此刻人们难以想象的:坐船能够不给钱却有人必须好给,而且还扔下就走;摆渡的有人给钱却不收,人家硬给了还不好意思买点茶啊烟啊回馈坐船者。而关于感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唱两首好听的歌就能够让姑娘跟你远走高飞;,居然也比现代的很多感情可信。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生活在狂热都市中的我们,感觉到了一丝接一丝的凉爽。
天保的死当然不就应算是老人的错,只是凑巧老人暗示他就应怎样去求婚,而得不到结果的状况下出船淹死。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寻死。但是中国人对感情的含蓄,在极端压抑的状况下,总是变现出极端的行为。翠翠的父母更是一个例子,两人相爱了却不敢私奔,最后居然选取殉情,一开始我真的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之后想想,正是一种极端应对极端的表现。可见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清新单纯的感情故事,都不是咱过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温暖的港湾。如果没有辽阔的大海,明亮晶莹的水珠也很快会干涸;如果没有坚固的巢穴,羽毛再丰满的鸟儿也会立刻死去。翠翠也有一个家,一个不一样寻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学语时便已经双双离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乡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带着一条忠诚的大黄狗相依为命。三年的端午佳节、中秋良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慢慢成长着的翠翠,看到了一个告别童年、迈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个从无忧无虑到初涉烦恼的翠翠。在她的身边,生活着一群人们。天保、傩送、老船夫、杨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这是一个边远小镇。似乎与世隔绝,翠翠与老祖父在茶峒,似乎还有了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就是茶峒,有着几千家庭成员的茶峒。茶峒人是质朴敦厚的中国人的代表。在那个民风朴实的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几十年来,老船夫默默地为东去西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用一根几十年的光阴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缆,摆渡到溪东,摆渡到溪西,在小溪两岸之间穿梭,在过渡人之间忙碌。这一条潺潺的小溪啊,见证了老船夫几十年来的辛劳。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处偏远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每一天都各行各业,忙碌中带着劳动得到的喜悦;他们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处;他们互相之间没有秘密,一壶小酒,一碟花生米,谈笑风生,分享生活的喜悦,共诉人生的烦恼;他们直率、坦诚,会大声地诉说心中的不满,大但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他们尽力地去帮忙别人,别人也尽力地帮忙他们,并不是为了帮忙后的报酬或者是一声多谢,只是在人与人互相帮忙之中获得的快乐。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好吗?这样的生活,就应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吧!边城,这茶峒小镇,不正是世外桃源吗?甚至能够说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光阴飞逝,与小说中相比,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桥高速纵横交错。街道繁华,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灯红酒绿。此刻当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夫拉着竹缆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摆渡了,也不用为翻了船,死了牛而悲哀了。平心而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仅仅是这些吗?这繁荣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间天堂吗?但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质朴的民风,那完美的氛围。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中,已经没有了那边远小镇中那木质结构房屋的古朴典雅了。
城市里的人们似乎变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变,变得市侩。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挤兑,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秘密。由于繁荣,所以有了利益冲突;由于繁荣,所以有了谄媚溜须。这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带来了飞黄腾达,斩去了质朴和睦。我们在一艘艘疾驰的快艇上看到了锦衣玉食的人们,在一条条渡船上看到了勤劳坦诚的人们,我们更就应上哪一条船呢?其实读到最后,我们不禁会叹息,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纯洁小镇,还是会有无人可救的杯具发生。
正是这种坦诚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杯具的发生。在城里,当两个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他们能够毫不顾忌地采取各种手段,各种策略取胜,结果自然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但在边城,因为处处替他人着想,所以处处有顾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时,往往一让再让,一忍再忍,最终都为失去理想而失望哀恸,则会产生两个深深地恨着自我陷入无边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边城,促成了天保、傩送二兄弟的杯具,促成了翠翠的杯具,也促成了翠翠妈妈的杯具。凡事都有两面性。边城,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了。也许,生活中处处存在边城。也许,边城只是一个浮云一般的梦吧。
炊烟袅袅,青山绿水,浪漫古城,闲适小屋。晚,伴着虫鸣窸窣声入睡;早,和着鸟儿的歌唱声起漱。揉揉惺忪的睡眼,走出门外,面朝大山,伸伸懒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叫一声甜蜜的爷爷,应一声怜爱的翠翠。拉着缆绳,度过小河。生活是如此惬意,如此幸福。其实有时候还真的挺羡慕翠翠的,虽然无父无母,但是生活还是很安静,无忧无虑。但那终究只是一种幻想。
这座边城,就像是一座世外桃源,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吵闹,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远离人世的悲凉冷漠。边城里,有的是人们的淳朴的性情,有的是人们热心善良的美好品德,有的是现世不可多得的单纯。生活过的平平凡凡,日子过得简简单单,却不乏快乐。而在现世里,要想过一个简简单单的生活,有时候还真不那么容易。
年轻的翠翠,安安静静的陪着爷爷,安安静静的享受着这一切宁静。但是那一份宁静似乎在某个时候就被开始打破了。
爷爷自知自己年岁已高,或许不能再照顾好翠翠多长时间了,而翠翠也渐渐的长大,也是时候给翠翠找一个好人家了。
听着远处传来喜悦的锣鼓声,爷爷告诉翠翠城里的一个姑娘要出嫁了。渡船的时候,翠翠一直不停的盯着那个与自己差不多大的新娘,或许心里也在幻想着自己出嫁时的情景。爷爷顺势跟翠翠提了自己的想法,可翠翠只是羞涩的拒绝了。表面上翠翠没有任何打算,但其实心里有丝丝联想,或许这是每个长大了的女孩都会幻想的事情吧----希望得到自己的幸福。
其实也是在无形中,也许翠翠自己心里也不清楚,她在慢慢的喜欢上了二佬傩送,而二佬也很明显的喜欢翠翠。但是这一对本该喜结良缘的情侣,中间却多了许多的插曲。
边城里多人都很内敛,很含蓄,没有现在人的奔放。我想这点是不容置疑的。这很明显的体现在翠翠与傩送的感情上。如果他们够奔放,如果他们够勇敢,就不会迟迟不敢向对方表白,就不会白白错过许多的机会。也许结局也就会因此而改写。看了结局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悲剧:大佬意外的死了,爷爷也在愧疚中走了,二佬也在自责中离开,只留下翠翠一人,孤守渡船。而酿成这一个悲剧的,无疑大佬和爷爷的错误撮合也有一定的关联。大佬和二佬一样,对翠翠情有独钟,他们同时在夜里山上为翠翠唱歌,而阴差阳错的是,爷爷以为是大佬的一番苦心。他在极力的撮合大佬和翠翠,但结果不尽人意。后来在大佬出海意外身亡后他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可这一切挽救措施似乎不见生效。最终也间接的害了翠翠的幸福。翠翠的幸福就断送在这复杂的人事中。
我觉得爷爷太过于自作主张了,他没有认真的去征求翠翠的意思,没有弄明白翠翠究竟喜欢的是谁,而乱牵红绳,不过也这也是因为爷爷对翠翠的爱,只是爱的方式不恰当。
而二佬,则是不够勇敢,太懦弱了。他有追求幸福的对象但却不敢于去追求,他敢于放弃棉纺而选择渡船可是他却没有勇气去撑起那座渡船。他既然钟情于翠翠,可又为何在翠翠爷爷去世后,在她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时候选择离开她呢?这是因为他对爱不够坚定!
边城里,安静祥和,单纯善良,可是却缺少了那种刚烈和勇敢,一种对爱的执着追求。不然,或许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结局:翠翠和二佬终成眷属,爷爷在安详中到达天国!
沈从文的《边城》里流淌着一条温情的河,河上摆渡的老人和翠翠,唱着一曲温暖的歌。
老人摆渡50年,经历了“凡是一个善良的中国乡下人,一生中生活下来所应得到的劳苦与不幸”,但是他一如既往的爱着这方水土,爱着这方水土上的每一个人。
这位老人,从不肯收过渡人的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一把钱掷到船版上时”,老人必定“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还以一副“吵嘴时的认真神气”说着:“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实在“却情不过”,老人象征性地收了一点钱,“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买来茶叶和草烟。茶叶放进大缸里,用开水泡好,给人解渴;草烟,则慷慨奉赠给过渡人。“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老人每一次进城,总是把酒葫芦热情慷慨地递给每一个爱喝酒的人,这一口口酒水里传递的是边城人温润甘甜而醇厚的乡情!
老人的这份淳朴与善良,怎能不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