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媒体如何评小凤雅去世问题的?

媒体如何评小凤雅去世问题的?

新京报评小凤雅去世:你的重点只是愤怒, 而非孩子。

节奏太容易被带,人们太容易愤怒。

▲小凤雅及其母亲。

去年9月,2岁半的女童小凤雅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亲在网上募捐引发关注;4月,有志愿者在网上称,其父母在利用孩子病情筹款后选择放弃治疗;5月4日,小凤雅不幸离世,指责其家人骗捐的声音加剧,质疑声也在那篇题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热传后达到顶峰……连日来,小凤雅事件持续发酵。

遗憾连着愤怒,成了很多网民在此事上的反应。不少人顺着网帖爆料,将矛头指向小凤雅家人。这其中,上述爆款文章提供的信息,如其家人筹到15万善款却“救儿弃女”,还拒绝偿还善款等,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指斥小凤雅家人“利用女儿的重病行骗”的声音甚嚣尘上。

但在更多机构媒体跟进后,事情呈现出了更多面相:如有基金会确认,小凤雅母亲带儿子治兔唇的钱是该机构提供的,去年4月已做完手术;据其爷爷还原和募捐平台介绍,募捐金额共计3.8万余元,而非网传的“15万元”。当地官方调查组也回应,“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是,筹来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疗上了”。

由此基本可以判断,那些筹到了钱却不为女儿治病的说法有失偏颇。至于筹款数额、其家人到底有没有尽心给小凤雅治疗,家人与志愿者、网友各执一词,仍难判断。

但在这些事实确证之前,网上掀起的对小凤雅家人的道德批判却一浪盖过一浪。有网络大V就直言:“小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有人说,“地狱空荡荡,小凤雅的父母在人间”;还有自媒体以漫画形式,脑补其家人被弟弟欺负、被爷爷奶奶嫌弃、因为和弟弟吵架而被妈妈“暴打”的场景……

小凤雅父母以救她的名义筹了款,却没有救活她,确实可能引致“不尽心治疗”的质疑。可不得不说,现在太多的质疑,都只是来自单方信源或网友强加的脑补,而没有多少实锤。

我们看到,这两天的舆情风波中,不同志愿者、自媒体纷纷发声,而小凤雅家人呢?

到目前为止,涉事各方的发声频次与音量严重不对称。我不敢说,小凤雅家人说的就必定是事实,可至少我们应该“兼听”,避免主题先行地“扔道德石子”。

▲水滴筹方面的声明。据调查,小凤雅家人从其他两个平台募捐得的资金约3万。

在此事件中,小凤雅家人在为女儿筹款和治病过程中,确实得到了公益组织的很多帮助。若果真挪用了善款,或许确应致歉。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慈善的施受两端,可能存在双方话语的不对等。慈善行为一旦出现纠纷,掌握话语权的组织、志愿者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发声。而被救助的一家,可能在舆论场中天然失势。特别是小凤雅家人不在城市,这意味着其与网络世界的连接通道很多时候是屏蔽的。

这并不是要为其家人辩护,而是想说,虽然他们是被救助的弱者,但其声音也该被倾听。接受了救助,不等于就该被索垢寻疵。在事实确证之前,不轻易出恶语,也是应有的克制。

▲小凤雅家境确实很贫困。

从媒体报道看,小凤雅家在农村,五个孩子,两个病童,还吃着低保。考虑到贫穷的境遇,就算其家人对所剩不多的善款动了点小心思,是否就该穷追猛打,或许也是个值得思考的慈善伦理问题。

眼下真相在渐次浮现,相信很多偏颇的道德审判会退烧。但我们也希望,下一次再发生类似慈善纠纷时,身在底层的被救助者说法能被更广泛地倾听,而不是蜷缩在一隅,被“误解”,被“指控”,却默不作声。

来源:新京报

抖音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