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男,1964年出生,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主持人。
《艺术人生》节目制作人。
传闻朱军遭遇“家父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军,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这位小伙子长得很帅——北方人的帅,硬朗,阳刚,一如他的名字,透出军人气质,和奶油小生完全不是一路。
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有人贬之为煽情、老套,我的感觉却是大气、正派,虽然看得不多,但每次都看得有滋有味。在我的心目中,朱军代表着做电视的一种高度、一种风格、一种追求。
2007年4月19日播出的《艺术人生》,是一档特别节目,谈的是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下半场请出的嘉宾,是毛泽东的孙子、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研究员。当毛新宇坐定以后,朱军深情地说:“在这里,首先对家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这种即兴的口语表达,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有人逮到了其中的“家父”一词,批评朱军错把人父作己父,媒体一拥而上,称之为“家父门”事件。
攻方辩方,一片喧哗。笔者是后来才听说“家父门”的,本不想凑这个热闹。因为应邀做过几次电视节目,深知面对镜头时的压力之大,因此对节目主持人常怀恻隐之心,不忍拿他们的口误来说事。
谁知这次风波却是一浪高过一浪,至今还没有平息下来。平心而论,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然而又是相当典型的失误,有关当事人却曲为之辩,甚至声称是“故意”这样用的,在观众和读者中造成了混乱。
为此,按捺不住想跟在后面“射门”。
我想说的有三点:第一,《艺术人生》是不宜用“家父”这类词语的。这是一档谈话节目,接受采访的多为知名艺术家,有些人还是老艺术家。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促膝谈心的气氛,以和嘉宾建立一种和谐、默契、信任的关系。
在这样的场合,用文绉绉的书面语言,未免让人有牙齿发酸的感觉。家父、令尊之类非但是书面语言,还是稍嫌陈旧的书面语言,和现代人已经有点隔膜。如果朱军那天用的不是“家父”而是“令尊”,其准确性自然无懈可击,但现场效果却未必见佳,它会使主客双方显得生分,显得拘谨,影响谈话内容的深入。
第二,如果用了“家父”,就必须遵循“家父”的词语规范。思想表达的过程,其实也是词语选择的过程。在千百万人的语言实践中,每一个词语的词汇意义、语法功能、修辞色彩,都会逐渐形成社会共识,要求使用者共同遵循。
朱军作为节目主持人,当然有选择的权利。比如他可以说“首先对您父亲……”,“您父亲”既得体又明白;
也可以说“首先对咱爸……”,用“咱爸”套一下近乎,同样符合北京人的说话习惯。
总之,天地广阔得很。朱军也许认为,那天的节目内容有点“特别”,用“家父”这类书面词语,比较严肃,比较庄重,和节目内容可以协调起来。这未尝不是一种考虑。但既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就必须服从相应的规则。
不是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说法吗,“家”“舍”是谦词,“令”是敬词。
按照这一规范,正确的说法应是称自己家里人为家父、家母、舍弟、舍妹,称别人家里人为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这里既包含着语义规范,也包含着礼仪规范。以敬重的态度称呼别人的父亲,却用了谦词“家父”,这至少有点不伦不类吧。
第三,“家父”能否活用、新用,应持慎重的态度。
央视有关当事人说:“为了拉近采访者与受访者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沟通,用‘家父’也是可以的。”这一说法似有强词夺理的味道。难道你说“可以”就可以吗?
我不否认语言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必须强调一点:创新要注意火候。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人物,各方面可以先行一步,唯独在语言方面,似应以“不为天下先”为原则,“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一慢二看三通过”。
当社会还在遵循传统用法时,主持人标新立异,即使不说是错误,至少也是莽撞,其结果往往是让观众无所适从。
相信“家父门”不过是朱军自己“艺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在穿越“家父门”之后,朱军会焕发出新的光彩。扩展阅读:朱军出演电影《越来越好之村晚》客串